2006年6月29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副刊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庆春路的冰火两重天
俞宸亭

  总是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越是历史久远的地方,随着时代变迁,总会生出许多市井的繁荣和热闹来。
  1000多年前的元朝末年,为庆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杭城大捷”改称太平门为庆春门后,地名想是寓含“迎春”的喜庆而沿用至今。史上曾有明清时期,杭州城郊农民,在每年立春时节牵着耕牛、角系红绸,走一走庆春门的“迎春”习俗。
  庆春路人行天桥下的红楼是政府出资购买的重要文保点。当年的浙江省高等法院,现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来要作为杭州城建展览的好去处。世事如白驹过隙,将历史的记忆碎片一个个寻找出来,再加以珍视守护,这样的城市当然会恒久。
  虽已看不到菜市桥和众安桥勾栏瓦子林林总总和菜市人流熙熙攘攘的盛况空前,新筑的弹唱、杂耍、卖柴、买菜、说书等几组雕像倒也传神地演绎了当年的市井百态。
  很同意一位资深学者的话,中国人的画讲究写意,意象给了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如果一味地追求全景恢复,造桥修路建房造庙虽然务实,却也堆砌了一大批假古董、假文物。庆春路口子上的钱塘门用一些断墙残垣虚虚围合在绿荫如华盖的古香樟下,不也让人驻足停留?岳王公园的一个雕塑、一组线刻、一个小亭,不也点出了后人怀念岳飞的心境如潮?小车桥上一个蹦开的铁链造型不也昭示着革命志士的心是自由奔放禁锢不住的?
  抢救了《四库全书》和编写了《武林坊巷志》的丁丙兄弟和《长生殿》作者洪昇的雕像,都合宜地放在了五洋公园里。近日参加西溪文化与《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当年居住在杭州庆春门内的洪昇居然在西溪有别业,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新出来的土默热红学发出《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洪昇,而课本上所写的曹雪芹只是个“披阅增删”者。如果真是这样,杭州岂不要乐翻了天,也岂不颠覆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史?!
  一路走来,旧居、故居、遗址、遗风让我遭遇了一场“冰火两重天”,还没从都市的繁华喧嚣中回味过来,吴宅、马寅初旧居、求是书院……又是著名学府,又是名人宅邸,一掌推我到了静谧深邃的学海书崖。
  浙江大学前身的求是书院已尽显风姿。书院的人字顶建筑淡然于都市林立的高楼间,倒也不失学府风范。
  戏称自己集六马于一身的旷世学者马寅初,也让我唏嘘不已。当年如果依照这位的人口论,我们也不会为了独生子女的难以教育而烦恼不休了。
  庆春路与马市街交叉口的骑楼一笔勾销了当年这里的杂沓媚俗,而正在修建的过街地道总算可以让终日繁忙的庆春路喘口气了……
  一组组的雕塑和小品让路人游者目不暇接,一路路的鲜花和绿茵让古城杭州美不胜收,一排排的港湾式公交车站让市民有了遮风挡雨的空间,一列列中央绿化隔离带将城市引领得更为有序疏朗,一柱柱电杆隐身地下还我们了蓝天白云晴空万里,一溜溜灯柱长身玉立勾起了古韵遗风雄厚,一条条过街地道让川流不息的人群有了闲庭信步的自在,一处处风雅骑楼让购物也回复了怡然自乐……
  杭州的春夏秋冬有着传承历史文脉的街景、有着钟爱城市建设的民众、有着惊世如画山水的西湖。天堂也就成了世人的风景,装饰了你我的梦。